各部、处、室、院、校:
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以下简称科报会)将于2020年8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2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2001/t20200119_416047.html)要求,将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论文参加此次科报会。
一、征文对象:
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科研、教研、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卫生保健人员。
二、征文要求
科报会征文要坚持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学风标准相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论文是要以《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选题指南》(见附件)为主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要符合征文指导思想要求,研究成果要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能够科学解释和破解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体现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引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
(一)重点突出。论文选题以近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理论与实践发展为主要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学校体育与健康基础研究、边缘交叉学科以及由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的新兴综合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方法科学。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符合选题要求,满足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运用合理,注重运用新型研究方法,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三)成果创新。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有开拓性、创新性,客观把握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科学揭示其规律,正确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理论性研究能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或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应用性研究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实效,对提高决策水平有帮助。
(四)文体规范。报送的论文应概念界定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并提供不超过8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
(五)学风端正。论文作者应遵循学术规范,坚守科研诚信。论文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三、其他要求
(一)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保证论文质量,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作者根据规定予以处理。
(二)为保证论文质量, 科技处将对报送论文进行匿名评审后择优推荐。
(三)请各部门3月10日前将论文和《山东省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科技处邮箱,纸质版报送科技处(济南校区办公楼526室)。
联系人:韩炜
科技处
2020年1月29日
附件
第十四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选题指南
本指南确定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所列出的条目是研究领域,供选题时参考,非论文的具体题目。
一、学校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史研究
1.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发展;
2.学校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3.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理念目标与建设路径;
4.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
5.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6.学校体育区域一体化发展;
7.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
8.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理论;
9.学校体育史、课程发展史。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研究
10.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和框架结构;
11.大、中、小、幼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构建;
12.不同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体育课程特色;
13.民族、地方特色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5.大数据时代体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16.体育教学模式、质量监测与评价创新;
17.不同运动负荷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18.普通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
19.幼儿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
三、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20.中国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
21.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优化、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22.长期困扰学生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
23.学生体质健康新问题与新影响因素;
24.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的创新;
25.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深度分析和有效利用;
26.健康体能训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27.不同学段、区域学生体质健康的特点分析及干预;
28.体能薄弱群体、特殊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分析及干预;
29.《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的实效性分析。
四、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
30.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
31.基于多元评价机制的学校体育整体评价;
32.体育考试(中考、高考)制度创新;
33.学生运动伤害的责任认定与社会救助机制;
34.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体系、机制及标准建设;
35.学校体育的法治建设、智库建设;
36.新时代教体结合深度融合;
37.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配置共享;
38.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39.学校体育组织(项目联盟)管理与运行机制;
40.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管理与有效运行模式;
41.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体育智慧系统;
42.国外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43.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问题。
五、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44.新时代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改革创新;
45.体育与健康教师师德与职业素养、能力发展;
46.体育与健康教师科研、名师工作室建设与教师成长;
47.体育与健康教师待遇、职称、荣誉等权益与劳动保障;
48.体育与健康教师工作量测算与业绩考评;
49.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50.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研体系建设与工作机制创新;
51.优秀退役运动员任职体育与健康教师的资格与路径;
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
53.教师体质健康状况调研与干预。
六、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
54.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55.不同学段健康教育衔接及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56.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
57.学生疾病预防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58.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
59.认知、运动、营养、行为与健康促进;
60.学校健康教育与体育等其他学科教学结合机制;
61.基于大数据的师生健康素养与健康管理;
62.近视防控干预及管理;
63.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64.学生认知发展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65.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调查。
七、体育培育健全人格与促进心理健康研究
66.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品质形成;
67.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成效;
68.体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69.感统失调等不同群体儿童的运动干预;
70.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运动干预;
71.运动竞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72.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
73.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74.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的影响。
八、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研究
75.依托教育部门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青训体系、竞赛体系、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76.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与发展;
77.学生运动员注册、参赛制度创新;
78.学生运动员成长与升学制度设计;
79.学生运动员体能训练新方法;
80.学校课余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创新;
81.运动训练前沿理论在课余训练中的应用;
82.运动生理生化、运动生物力学在学校课余训练中的应用;
83.国外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九、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84.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85.中国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86.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企业体育文化融合;
87.中国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88.奥林匹克文化、运动项目礼仪与人文素养培育;
89.体育社团、大课间活动、传统项目学校与校园文化活力创新;
90.学生体育锻炼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保障机制;
91.中外学校体育比较与文化交流。
十、校园体育专题研究
92.中国校园足球顶层设计与发展路径;
93.校园足球训练、竞赛、管理、保障体系创新模式;
94.校园足球课程教学、师资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模式;
95.幼儿足球科学理念与规范发展;
96.校园篮球等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
97.校园网球等非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
98.传统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在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
99.冰雪等运动项目在学校中的普及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