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3日,副院长毛莉虹、毛德伟率我校有关部门和院系代表团赴上海体育学院学习交流。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副院长陈晓峰,副院长王兴放及对口部门负责人出席系列活动。
在座谈会上,陈晓峰代表上海体育学院对我校的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结合学校当前的重点工作,对学校建设发展情况作了介绍。他指出,上海体育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成绩比较显著,在新的五年计划时期将着力通过制度创新来打造“超平台、超机构”,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实际矛盾、协调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发展。王兴放就学校领导层面对于“十三五”规划的思考和想法做了说明,重点介绍了学校“十三五”规划体系制定进展情况和工作特色亮点。他强调指出,规划制定要“落地接天”,“落地”就是突出院系规划,希望通过“放权”自下而上的制定好院系行动计划,使具体措施接地气;“接天”就是在规划的制定中要加强论证,特别是要广泛征求国家体育总局、上海市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紧贴政策要求。体育学科虽然单一,但需从行业的高度来看,更多注重与思考方式方法的问题。
毛莉虹回顾了上个月上海体育学院一行到我校交流的收获,代表学校对上海体育学院多年的关心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希望加强两校的实质性合作和部门对接,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搭平台、共促发展。毛德伟指出,怎么和国内一流的体育院校拉近差距,关键是要解决好“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虽然存在客观差距,但我们也有自身优势,“船小好调头”。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驱动力的问题,要多学习上体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国际化,围绕体育学科做强做大。
座谈会后,两校的对口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访问期间,我校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身科学馆和中国武术博物馆。
我校党委院长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部、运动基础科学学院和武术系的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参加学习交流。本次活动主要是学习上海体育学院的人事工作(教师的分类改革、绩效工资改革、岗位聘用制改革、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培养工程建设),科研和研究生工作(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政策、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二级院系的责权利改革、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及留学生教育等、依法治校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党委院长办公室)
资料一: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健身馆
运动科学健身馆一楼为教育展示厅,馆内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以多媒体互动方式向参观人员展示了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知识。馆内展示主题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既发挥了体育学院的专业特色,又浓缩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精华。二楼为体质测试区,走廊被新颖地设计成了一条35米长的室内跑道,数字化监测设备可以实现青少年25米往返跑、不同人群步态特征等研究。全玻璃隔断围成一个容纳全套体质测试的区域,包含成人体质测试和青少年体质测试两个部分,还可进行动脉硬化、糖尿病风险等多种亚健康诊断评估。三楼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研究区。多个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实验研究设施平台。多项先进科研仪器安放在该区域,其中有代表国内唯一的精度能量代谢舱可以实现连续24小时以上监测受试者在代谢舱内睡眠、学习、体育锻炼等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资料二:中国武术博物馆
中国武术博物馆于2007年11月10日在上海体育学院落成。该馆坐落在上海体育学院新综合馆内,总面积2000平方米。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武术博物馆分为拳械厅、历史厅、临展厅、立体影院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区域。本展厅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500余件藏品,结合文献、图片资料及多媒体展示手段,多角度展示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整个展览风格朴素传统,但又不失现代气息。中国武术博物馆现有藏品2000余件,清代兵枪尽管年代与我们相隔不远,但现代国内博物馆中也鲜有收藏;唐代武士俑更是弥足珍贵;另外本馆中还珍藏着在古代被奉为武林练功秘籍的武术书籍、先秦时期的青铜兵器,以及不同时期与武术有关的石雕木刻匾额证章等。
中国武术博物馆是上海体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还具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大众科学普及的作用。